【心臟危機】好體能校長跑半馬突昏厥心臟停頓 無徵狀先天性心臟病即場急救撿命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1/11/18 13:55

最後更新: 2021/11/21 17:39

分享:

分享:

陳永傑校長向來熱愛運動,體檢亦證體能良好,卻在一次半馬拉松長跑後突然昏厥,一度心臟停頓,幸現場急救人員以CPR配合AED施救,撿回一命。原來,陳校長罹患先天性心臟病,出事前並無徵狀。

陳永傑校長向來熱愛運動,以往以游泳及打羽毛球居多,甚少跑步。於2013年,他開始練習跑步,起初是為了學生的緣故,而去嘗試一下需要長時間堅持的長跑。對於不慣常跑步的他,那是個挑戰,不知不覺間愛上了長跑。

他開始練跑採循序漸進之法,一般每周會跑3至4晚,每次不會跑太長,大約只會跑4至5公里,到周末就會跑長途一點。如此慢慢的練,到2014年才開始參加一些5公里賽事,2015年參加了「渣馬」的10公里比賽。跑10公里比賽前,他在周末會練跑6至7公里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那時陳校長在練跑時,未試過有身體上的不適,反而是隨着練跑而身體狀態愈來愈好。他於2015年做定期體檢時曾做過一般心臟檢查,並沒發現任何問題。

一向身體健壯、經常運動的陳永傑校長,沒想過意外忽然來臨,他的生命幾乎就此畫上句號。(被訪者提供)

過終點後突暈倒

2016年,陳校長更進一步,參加「渣馬」的半馬拉松,誰料就在那一次出事。賽前他在準備時,也是一切如常,平常練跑路程增加到15公里;臨比賽前,每個周末練跑都長達22至23公里,有一次更試過跑26公里,他也沒有察覺身體有任何不妥。

回憶事發當日,陳校長說:「整個比賽過程都十分正常,只是如常的跑,感覺與平常練習差異不大,只是有某些路段比較辛苦一點,即使是在最辛苦的西隧路段,也沒有感到不適。」但當他完成半馬拉松賽事,人已跑過了終點,卻在步入場內草地後,忽然跌在地上,不省人事。

旁人起初都不知發生何事,因為跑手過終點後常會自行躺在地上休息,幸而有人察覺不對勁,急召救護人員過來,才發覺他已心跳停頓(Cardiac Arrest)。救護人員馬上以CPR配合AED施救,及時把他由鬼門關拉回人間。

事發經過「斷片」

對於事發過程,陳校長全無記憶,由開始比賽到出事到入院在ICU搶救,甚至到出院那一刻,所有記憶都喪失了,一切都是由親友向他覆述當時情況。經過這件大事,自然有很深的體會。最重要是,他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先天性心臟血管移位問題。

此相是陳校長2016年跑渣馬接近終點時攝,不久後跑過終點步入場內草地後,忽然不省人事。(被訪者提供)

「如果那次搶救不到,我今天就已經不在這裏,所以絕對是生命上一大挑戰和經歷。從中我得出幾個簡單的體會:第一,生命的確不是我們掌握得到,甚至可說是我們完全掌握不到。雖然我們總會經常說,自己掌握命運及估計自己有幾多年命,但其實當死亡突然來到,你是會措手不及,這是一個很大的提醒。」

「第二,就是要珍惜。當你有擁有時要珍惜,要常常感恩,因為這些擁有的東西都不是必然的,隨時隨地會失去的。特別是要珍惜身邊的人,珍惜你所愛所重視的人,同時也要為重視和所愛的人做好預備。

人人應學懂CPR及AED

第三,也是他的親身經歷,認為甚至至每一個人都要認識CPR心肺復甦,以及如何運用AED機,因為懂得用就隨時隨地可救人一命。「雖然不知道何時會用到,但惟有當對此認識及學懂,就能在突然而來的那一刻,可能是一、兩分鐘瞬間,可用所學的救到一條生命。」

在香港不少地方已設置AED。(周美好攝)

陳校長表示,他在出事之前對CPR心肺復甦和AED都有認識,在校內都有員工需接受急救訓練,學校內亦有安裝AED機。現在,他更感到每一個機構和場所,都應該有受過訓練的人和安裝AED機,這樣才可以為生命帶來更多希望和保障。

心跳停頓心臟失功能

心跳停頓(Cardiac Arrest)是心臟受到某些外來症狀而令其突然失去功能,包括無心跳、無血壓、無呼吸,心臟專科王泰鴻醫生形容,像電器拔掉了插頭一般完全停頓。造成此情況有3大原因:

1.心室性心跳過速或心室顫動(VT/VF):心臟雖沒停頓,心跳卻出現每分鐘可跳200至300下(正常為每分鐘60至100下),因心跳太快,失去了有效泵血的功能。

2.無收縮性心搏停止(Asystole):從心電圖看病人的心跳呈直綫,完全停止,生命難以救回。

3.無脈性心電氣活動(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,PEA):病人從心電圖看是有正常活動波幅,惟觸摸脈搏卻無跳動、無血壓。部分原因是病人主動脈爆裂大量出血所致。

心臟專科王泰鴻醫生指急性心臟病心肌梗塞4大風險,包括:吸煙及三高(膽固醇、血壓及血糖過高)。(湯致遠攝)

他指以上3種情況各有原因,第一種心室性心跳過速或心室顫動(VT/VF)能救回性命的機會較大,多數因急性冠心病心肌梗塞造成。這可以比喻為心臟肌肉內是鑲有心臟的「電路板」,當心臟血管突然急性閉塞時,心贜肌肉因不夠血而「電路板」失靈有如產生「短路」,以致心跳過速。遇有此情況,使用心肺復甦法(CPR)及除顫器(AED)能有效使心跳回復正常。

無收縮性心搏停止(Asystole)是多數自然死亡的原因,如年邁長者因肺炎造成多個器官衰竭,心跳逐漸變得緩慢,直至停頓,能救回機會僅千分之一。至於無脈性心電氣活動(PEA),心臟本身運作完全正常,只是因為其他問題,最常見如交通意外導至嚴重出血,令病人無血供應到心臟而失去心跳和血壓。

壯年猝死個案時有發生

王醫生指出,心跳停頓情況以長者為多,而年青患者多屬有不自知的隱性心臟病。「正因為心跳停頓可無任何徵兆,香港有很多人以為自己無食煙、飲酒、有運動、無肚腩,便以為自己非常健康,但其實他們只是無病徵,但不代表心臟是健康,這是一個很錯誤的觀念。」其實本港年青及壯年人士猝死時有聽聞,30至60歲做運動時因心跳停頓突然離世非罕見,除非患者有定時進行詳細心臟檢測(例如心血管電子掃描),否則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冠心病。

年年驗身,其實年年驗「心」同樣重要,因心血管疾病未必一定有病徵。(iStock)

不少人每年接受身體檢查,主要為肝、腎、血糖水平、膽固膽指數。「好些人驗到膽固醇偏高,都沒有積極跟進及治療。事實上根據指引,建議40歲以上男士、50歲以上女士進行詳細心臟檢查。」他說一個人心臟健康與否,並不能靠病徵或身體不適的感覺去釐定,必須「主動出擊」去定期檢查,以客觀的醫學檢查及數據去檢定身體狀況。

心跳停頓使腦細胞壞死

心跳停頓每多一分鐘,死亡率即增加7%至10%,必須盡快進行搶救。「心跳停頓會直接令腦細胞壞死,部分心跳停頓病人雖及時救回,腦部會受到不同程度及不可逆轉的損傷,如無法言語甚至成為植物人。」

遇上有人心臟病發,救人分秒必爭,正確施行CPR及AED可增加病人存活率。惟在香港懂得施用AED的人佔少數,加強普遍認知度事在必行。「外國學校已將學習使用AED納入課堂中,香港的認知度卻偏低,應從教育入手,期望可納入常規課程中。」王醫生指AED是一部易於操作的儀器,開啟後會有語音導航用者使用步驟,毫無難度。

記者:周美好